中風的類型
  • 缺血性中風:因血凝塊或脂肪斑塊阻塞血管,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所致。這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。
  • 出血性中風:腦出血引致,原因可能是腦內血管破裂,亦可能是腦部表面血管破裂,但後者較為罕見。
  • 短暫腦缺血(又稱小中風):即腦部供血短暫中斷,徵狀只出現一段短時間,一般不會超過24小時。
  • 頸動脈剝離導致中風:成因是頸部其中一條動脈撕裂,令腦部供血減少。
中風的成因

腦部供血中斷便會引致中風,原因可能是血凝塊阻塞腦血管(缺血性中風),或腦內血管破裂(出血性中風),另頸部動脈受損亦可能引發中風,這稱為頸動脈剝離。
 

以下人士中風的風險較高:

  • 年長
  • 吸煙
  • 高血壓
  • 高膽固醇
  • 少做運動
  • 體重過高或肥胖
  • 糖尿病
  • 家族有中風或心臟病病史
  • 心律異常(最常見為心房纖顫)
  • 因某些疾病導致較難止血(例如血友病)
  • 經常過量飲酒
  • 服用違禁藥物,例如可卡因
中風的病徵

中風的徵狀因人而異,主要視乎中風的類型及受影響的腦部位置。徵狀通常在數秒或數分鐘間突發。
 

以下FAST測試可辨別病人是否中風。FAST代表:

  • 面部(F)
  • 手臂(A)
  • 言語(S)
  • 立即撥打999(T)

測試可鑑定病人是否出現中風三大徵狀 — 面部麻痺無力、手臂乏力或言語不清。假如發現其中一種或多種徵狀,便應立刻召喚緊急救援。
 

中風的其他常見徵狀包括:

  • 單眼或雙眼突然看不見或視力模糊
  • 神智混亂或懵懂
  • 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
  • 劇烈頭痛
中風的診斷

病者須接受多項檢測,確定中風類型和受影響的腦部位置,以便醫生計劃治療方案。
 

首先是量血壓和照心電圖,記錄心律及心電,然後驗血量度膽固醇及血糖水平。醫生或會安排儘快做腦掃描(例如電腦斷層掃描(CT Scan)或磁力共振(MRI)),以確定中風是出血或血凝阻塞所致。
 

其後病者須接受其他心臟及血管檢測,找出中風的成因。雖然頭痛是中風徵狀之一,但頭痛是十分常見的不適狀況,大部分頭痛並非由中風引起。

中風的治療

病者入院後,醫院會安排入住普通病房或中風專科病房。
 

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會在手臂吊瓶輸液,以免缺水,此外並會裝上鼻管輸送必要養分及藥物。有些病人另會戴上氧氣罩協助呼吸。
 

假如病者可以行動,醫護人員便會儘快協助患者坐起來及落床走動。假如不能行動,便會定時協助患者在床上轉身,避免出現褥瘡及深靜脈血栓。

 

患者留院的時間因人而異,視乎中風病情的嚴重性。

 

藥物

醫生會根據中風的類型處方藥物。例如,缺血性中風或小中風患者可服用纖維蛋白溶霉原活化劑,分解血凝塊和恢復供血到腦部,又或服用阿士匹靈(Aspirin)或氯吡多(Clopidogrel)這類藥物防止血凝塊形成,出血性中風的病人則不宜服用上述藥物,否則會加劇出血。
 

患者一般須服藥控制血壓,另或要服用降血膽固醇藥。

手術

醫生或會建議做手術,但具體決定視乎中風的類型,並非所有中風病人也適合。有關的外科手術包括:

  • 切除輸血到腦部的頸動脈內的脂肪積聚斑塊(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);
  • 排出腦積血;
  • 消除腦部腫脹。
復康

病人中風後必須重新學習各種生活技巧及能力,又或學習新的生活方式以適應中風的後遺症,這稱為中風復康。
 

中風病人康復的情況很難預測,許多患者發病後數星期至數月後可能已大致康復,但其實往後身體仍會繼續好轉,待數年後情況會進一步改善。

中風的預防

您可採取行動改變生活習慣,從而減低中風風險。例如:

  • 戒煙。這可大幅減低中風風險,對任何年齡及吸煙年數的人士都有幫助。
  • 飲酒切勿超過建議上限。減少酒精攝取量可降低血壓,從而減低中風風險。
  • 改善日常飲食,減少膽固醇和鹽攝取量有助降低中風風險。
  • 多做體力活動 — 儘量每天運動。保持健康的建議運動量為每星期做150分鐘(兩個半小時)的適量運動,每次30分鐘或以上。
最後更新日期: 2017年8月
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。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不可視作醫療建議,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