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射性治療可用於:
  • 某類癌症(如皮膚、子宮頸、前列腺、肺、甲狀腺及腦癌)如發現得早,只須採用放射性治療便足夠,這稱為首發治療或根治性放射治療。
  • 在手術前縮小癌腫瘤,這稱為前置治療。
  • 在手術後確保所有癌細胞均已清除及治療局部擴散癌症(例如治療乳癌),這稱為輔助性治療。
  • 緊急治療壓迫脊髓的癌腫瘤,藉此縮小腫瘤和防止損害神經。
  • 延緩晚期癌症的進程,紓減痛楚及其他不適徵狀。

 

放射性治療的療程一般為期數星期,病人需在工作天每天到醫院接受治療。

接受放射性治療前的準備

接受放射性治療需要頗長時間計劃,醫生必須確定癌腫瘤的位置,即利用X光照片及電腦斷層掃描(CT Scan)製作患者體內器官的立體影像,此外亦可能進行磁力共振掃描(MRI Scan),即利用磁力和無線電波在體內造影。展開療程之前,病人需到醫院放射治療部,利用一台名為模擬器(Simulator)的特別機器確定腫瘤位置和釐定放射劑量。
 

醫生每次均需精準確定治療位置。為輔助定位,或會在患者皮膚上劃上細小的圓點。如治療位置必須保持靜止不動,則可能要造模。例如患者要治療頭部或頸部,則可能須配戴透明塑膠面罩或支架,確保每次治療時頭部也保持同一位置。此外,患者亦須接受多次驗血,檢查是否有貧血(血液中紅血球數量偏低),如有的話便要輸血來提高體內血氧量。對於某類癌症這有助增強癌細胞對放射性治療的敏感度。

放射性治療期間

大部分醫院均會安排不同專業醫護人員參與放射性治療,這稱為綜合治療團隊。療程由臨床腫瘤科醫生(利用放射性治療護理癌症病人的專科醫生)主理,放射性治療器材由放射技師操作,即經過正式X光治療培訓的專業醫護人員,另有放射科醫生協助診斷及評估治療反應。病人接受治療期間,一般主要與專科護士接觸,他/她可提供支援和協助。患者亦可能會見其他專業醫護人員,包括物理治療師、營養師及藥劑師。至於醫學物理師則在幕後協助,負責計算安全有效的放射劑量。
 

放射性治療分為兩大類:體外放射治療及體內放射治療。
 

體外放射治療

體外放射治療採用直線加速器(Linear Accelerator)產生高功率放射電子束,一般是X光。X光的劑量最少比拍攝X光片時大40倍。
 

療程由腫瘤科醫生規劃。醫生會考慮腫瘤的大小、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和周圍組織的敏感度,同時考慮患者的健康及體質狀況,然後向患者說明可能出現的短期及長期副作用,以便作好心理準備。
 

放射性治療的次數及持續時間視乎癌症類型和位置而定。表面的皮膚癌可能只需數次,而深藏於體內的癌症則需更長時間治療,此外亦視乎治療目的究竟是根治癌症還是紓減不適徵狀。
 

患者需要的放射線總量是以戈瑞(Gy)作量度單位。整體劑量按日計算,稱為分次(Fractions)。病人接受每個分次的放射性治療時均須坐下或躺下保持不動。放射器材可極度精準地調校,以標靶放射線在正確位置。患者或要躺下讓機器環繞身體,又或坐在椅上讓機器瞄準皮膚表面附近的腫瘤。機器並不會直接接觸患者,但操作時會發出嗡嗡鳴響,患者隨時可透過對講機與放射技師溝通。
 

由於放射性物質不會進入體內,所以治療期間及其後病人也不會感染輻射。患者可大致照常生活但治療期間及其後可能感到疲倦,所以最好安排朋友和家人前來協助。

體內放射治療

體內放射治療指將放射源植入體內,以求更接近癌腫瘤。這種治療分為兩種方式:
 

短距離放射治療

醫生會將固體放射源植入病人體內接近腫瘤的位置,以進行高劑量的放射性治療,將其對癌腫瘤周圍身體細胞的損害減至最小。短距離放射治療適用於子宮頸癌、子宮癌、前列腺癌及皮膚癌。

 

婦科癌症的女性患者,例如子宮頸癌,治療期間需在陰道置入放射源,所以必須留院一至兩天,其他癌症患者只須進行小手術置入放射源,一星期後取出。其間病人會有放射性,所以到醫院探訪病人的訪客會受到限制。
 

治療前列腺癌時,醫生會將放射粒子置入前列腺,以釋放穩定的低劑量放射線。這類放射源的放射性通常會漸漸消失,所以可永久留在體內。
 

放射性同位素治療

指使用一種名為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物質,可以採用靜脈注射、口服膠囊或口服液方式。放射性同位素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。
 

病人接受治療後會釋放少量輻射,所以治療完畢必須接受隔離一段時間,並須採取預防措施,例如不要接近孕婦和小孩約10天。放射物質會經由腎臟沖洗出體外,所以尿液可能帶有輻射,醫生會指示患者如何採取防範措施,例如如廁後沖廁兩次,以免對他人造成輻射風險。
 

放射性治療後復康

病人完成放射性治療後,臨床腫瘤科醫生會安排覆診跟進,檢查副作用是否已消失及對放射性治療的反應。此時患者可詢問治療後可能出現甚麼長期副作用。
 

病人支援組織亦可提供關於放射性治療後復康的支援和指導。

放射性治療有甚麼副作用?

副作用是成功治療後出現的不適反應,但通常只會維持一段短暫時間。放射性治療的副作用視乎治療的身體部位而定,醫生會在展開治療之前解釋有關的副作用。
 

視乎治療的身體部位,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療後即時可能呈現的副作用包括:

  • 疲倦;
  • 食慾不振;
  • 作嘔及嘔吐;
  • 腹瀉;
  • 皮膚泛紅、發癢和有時灼痛,像給太陽曬傷;
  • 咳嗽及氣促
  • 口乾或喉痛,導致吞嚥困難;
  • 體重下降;
  • 脫髮 — 通常短暫性但亦可能永久脫髮 — 只有治療部位脫髮;
  • 情緒問題 — 治療後情緒低落、抑鬱或焦慮;
  • 關節及肌肉僵硬

放射性治療後亦可引致下列永久性副作用:

  • 疲倦;
  • 治療部位皮膚疤痕(稱為纖維化);
  • 其他組織亦可能出現疤痕和彈性下降(例如膀胱儲尿能力下降);
  • 皮膚顏色變深;
  • 再生頭髮髮質及髮色改變
  • 永久性脫髮
  • 血管破裂導致皮膚出現微細紅印;
  • 淋巴管堵塞導致手臂及腿部腫大(稱為淋巴水腫);
  • 氣促 — 如放射性治療位置在胸部;
  • 食道(食管)收窄導致吞嚥困難。
     

在盆骨區進行放射性治療的病人,當中有些會出現腸道、膀胱或性功能障礙。腫瘤科醫生和專科護士可提供相關指導及支援。
 

在極罕有的病例,放射性治療會在數年後引發第二種癌症。誠然,放射性治療的成功療效遠遠凌駕於這個風險,但腫瘤科醫生亦會向病人說明,而這亦是日後必須跟進覆診的原因之一。

最後更新日期: 2017年8月
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。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不可視作醫療建議,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