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濕與外濕

濕邪亦有內、外之分。外濕與季節氣候環境有關,多由潮濕氣候,或涉水淋雨,或水上工作,或久居霧露潮濕之地等所致。而內濕是則多由脾胃功能失調,體內水濕停滯形成的病理狀態。在發病過程中外濕和內濕相互影響。一般外濕引起肌表經絡之病,內濕易引起臟腑之病。例如外濕影響肌表時,可出現惡寒發熱,頭重身重,睏倦乏力,胸悶,口不渴等症狀。如濕邪犯及經絡,亦會出現關節酸痛沉重,或腫脹。至於內濕則多由脾失健運引起,濕可以阻礙氣在身體中運行。如內濕影響身體上部,可出現胸悶,噁心,口淡,飲食乏味,不思飲食,渴而不慾飲等症狀;如內濕影響脾胃,可出現脘腹痞悶,飲食不化,肢體困重,尿少等情況;如內濕影響身體下部,則可出現腳腫,女士帶下,尿少,大便稀爛等。

濕邪的特點

中醫認為濕是陰邪,容易損傷陽氣,阻礙氣的運行。而脾胃是代謝水液的主要臟腑,濕邪往往首先侵犯該處。因此,濕容易引起脾胃氣機不暢,導致脘腹脹滿,食慾不振。其次,中醫認為「濕性重濁」,濕病常表現額頭昏沉,周身困重,或四肢酸軟沉重等。濕重時會出現穢濁分泌,即眼耳口鼻分泌增多、大便稀爛有粘液、婦女白帶過多、皮膚濕疹等現象。另外,中醫認為「濕性粘滯」,因為濕會使排出物及分泌物增多,帶有粘膩、滯澀、不爽的特徵。而且濕病多纏綿難愈,病程較長,例如濕疹、風濕性關節炎等。再者,濕邪一般易侵犯身體下部,如水腫以下肢較為明顯,此外小便困難、白帶增多、腹瀉等亦多見。

如何有效祛濕?

中醫認為濕重的人多以形體肥胖、腹部肥滿、口黏苔膩等為主要特徵。此類人有代謝不良,生理功能偏弱傾向。養生原則為健脾燥濕,降濁化痰,同時兼顧宣肺,益腎,通利三焦。平時應加強整體代謝率,減重,戒煙酒,多曬太陽,穿透氣吸汗衣物。堅持做運動亦十分重要,運動可以振奮精神,而通過出汗亦可排出體內的部分水濕。就算是強度不高的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、球類運動、游泳、武術、舞蹈、健身操、瑜珈等,只要時間足夠長的話,對於改善氣血循行、袪濕排濕都會有幫助。另外,運動出汗特別多的時候,不要立刻進入冷氣太強的地方,不要立刻吹風扇,也不要立刻去沖涼,否則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,淤積在體表,容易導致濕疹等皮膚不適。此外,亦要注意不要在潮濕環境久留。適度拔罐、艾灸、敷貼艾療等,有助溫陽散寒,除濕。按此了解更多中醫祛濕療程。

濕重的人要充分注意飲食禁忌。一般來說,必須保持清淡飲食,不宜過飽,少食甜膩、煎炸食品,滋補、甘酸食品亦要節制。痰濕的人多有脾胃失調,宜多選用健脾利濕食品,包括芹菜、包心菜、白蘿蔔、冬瓜、黃瓜、絲瓜、馬碲、竹笋、紫菜、海帶、文蛤、海蜇、洋蔥、蔥蒜、枇杷、白果、橄欖、大棗、扁豆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蠶豆、綠豆、花生、荷葉、茯苓、芡實、山藥、紅蘿蔔、蓮子等。選擇食療調養時,以養脾益腎,化痰降濁,暢通氣血為原則。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0年7月
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。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不可視作醫療建議,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。